大同云冈石窟的美在被多人守护与传承
作者:佚名|分类:旅游知识|浏览:87|发布时间:2025-07-17
穿门而过
便是云冈的别有洞天
入佛知见
就是北魏的文明宣言
这座千年石窟的蜕变
既是科技与人文的交响
也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云冈石窟的美
正在被更多的人守护与传承
视频加载中...
上期我们在老山门前感叹时光飞逝、岁月留痕,而在过去,从老山门再往上走几十米的这片广场曾是一条灰尘漫天的运煤专线。
▲云冈第20窟,外景,1938年至1944年(图源:文博山西)
川流不息的运煤车辆扬起的煤灰粉尘掩盖了云冈石窟的光彩风华,不仅如此,煤灰中夹杂的硫元素在风霜雨雪的作用下与岩石表面发生反应,加快了佛像的侵蚀速度。
为了保护云冈石窟,当地通过环境整治将运煤路线改道绕行至1500米之外,由此改善了云冈石窟周边的生态环境。
▲将“109”国道云冈段改到距离石窟1500米以外,原有公路改建为云冈旅游专线。
20世纪70年代,云冈石窟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岩体崩塌与风化,由此开启了为期3年的大规模抢救性加固工程。到了90年代“八五”保护工程通过修建窟檐、治理水害,初步遏制了环境侵蚀。
▲(74-76)三年保护工程第18窟主像脸部维修前后
▲(74-76)三年保护工程第9、10窟外壁维修前后
云冈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中心的副主任闫宏彬就是“八五”工程的亲历者,1994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专业毕业的他初来云冈,目睹了石窟损坏的严重景象。
▲(74-76)三年保护工程施工现场
他告诉我们,当时条件有限保护工作主要以物理干预为主,虽然成效显著,但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病害,如今,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阶段的保护重心已转向预防性保护与精细化维护。

沧海桑田巨变
千年石窟再绽风华
每一代的文物保护者用自己朴素的努力延续着文明的进程,书写着文物保护工作的崭新篇章。
走进云冈研究院壁画文物修复室,在修复师戴宇翔的工作台前,堆满了北魏墓葬壁画的碎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除尘清洗、揭取壁画、拼接修复……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修复师高度的耐心与技艺。
“这幅北魏墓葬壁画我们在修复时用了4年的时间,不要小看这每一块碎屑,修复完成后就是历史文明的延续。”戴宇翔说。
正在进行封闭保养的云冈石窟第9窟,文保人员搭起脚手架,手持毛刷与注射器正紧锣密鼓地对石窟进行日常保养,而在修复实体文物时,还会为每一个文物建立数字档案。而AI与3D技术,帮助复原残缺石像,移动的文化名片就此诞生。
壁画修复、日常保养、石窟监测
……
一代代文保人用科技、匠心与坚守
为这座世界文化遗产重塑文明脉络
编织“数字铠甲”
让千年石窟“活”在当下
从煤灰粉尘身披“黑色袈裟”
到科技赋能绽放时代风华
云冈石窟从“抢救性保护”迈向“系统性传承”
不仅让文物“活起来”
更让文化“走出去”

这座千年石窟的蜕变
既是科技与人文的交响
也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云冈石窟的美
正在被更多的人守护与传承
(图片来源:云冈石窟)
记者:王东蕾
视频:李浩楠
责编:菅雨婷 校对:周建新
审核:邓 琳 监制:杨 刚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