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去了一趟洪洞老家,感觉还不错
作者:佚名|分类:旅游知识|浏览:87|发布时间:2025-09-02
国庆假期探访洪洞广胜寺,重温儿时记忆与文化传承
在这个国庆长假中,我回到了家乡洪洞,决定重游那承载着童年回忆的广胜寺。广胜寺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小时候每年农历三月十八的庙会总是热闹非凡,如今再次踏入这片土地,却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

得益于现代化的导航工具,我无需再依赖记忆找路,只需在百度地图上搜索,就能轻松找到公交车站。带着孩子们乘坐公交,短短二十几分钟便抵达了目的地。眼前的广胜寺,虽保留着熟悉的名字,但周围环境的变化还是让我感到一丝惊讶。
下寺那口曾经清澈见底的大泉水,如今已被围起,禁止靠近。记忆中,人们会往水中投掷硬币祈福,池底曾积满钱币,村民们也常借此取水饮用。而今,这汪泉水不仅是洪洞县自来水的源头,还见证了一段关于分水亭的历史故事。
相传,在过去,由于泉水的水源分配问题,洪洞县与赵县的百姓时常发生冲突。为了解决争端,他们决定用一锅滚烫的油和十个铜钱来决定水资源的归属。然而,这个看似公平的办法却意外酿成悲剧,最终形成了如今赵县分七份水、洪洞县分三份水的局面。
广胜寺的山并不陡峭,我们选择徒步攀登,途中我还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左扭柏的传说。据传,有人得到聚宝盆后,将其埋于地下,并以左扭柏作为标记。然而一夜之间,山上竟然长满了这种奇特的树木,聚宝盆从此消失。
寺内的飞虹塔更是引人入胜,这座由五彩琉璃装饰的明代建筑,初建于东汉时期,共13层。据说,原本高达18层的塔在某次清晨因被和尚惊吓而瞬间变矮,导致了五层的塌落,这也是它现有高度的原因。

广胜寺中还有一尊少见的男身观音菩萨像,它反映了观音形象从男性到女性演变的过程。大雄宝殿前的两棵唐柏,左扭右扭,象征着佛祖弟子间的不解恩怨,这种独特的形态也令人印象深刻。
下山时,我们选择乘坐公交车,顺带参观了下寺和旁边的水神庙。虽然下寺主要以僧房为主,但水神庙内保存的元代壁画和那根历史悠久的木头,都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的痕迹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广胜寺的三大瑰宝——飞虹塔、元代壁画和赵城藏经,尤其是那些历经磨难保存下来的古籍,如今已珍藏于故宫。梁思成先生曾在这里发现减梁结构的独特建筑艺术,尽管专业性较强,但这正是中国古建筑的魅力所在。
这次重游广胜寺,不仅让我重温了儿时的回忆,也对家乡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历史的痕迹、古老的传说,都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珍藏与传承。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