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足迹:英国丘吉尔庄园之旅记(第20篇)
作者:佚名|分类:旅游知识|浏览:86|发布时间:2025-09-14
英国与爱尔兰之旅日志(二十):漫步于丘吉尔宅邸——夏日的历史对话之旅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此次英爱之行节奏紧凑,后期行程愈发繁忙,每日的活动安排都充实而丰富,目不暇接。今日,我们上午漫步在莎士比亚的故乡,午餐后便急切地赶往牛津郡,先探访了丘吉尔宅邸,随后又在牛津大学悠闲漫步。
尽管行程匆忙,却也充满浪漫情怀。特别是在伍德斯托克镇的丘吉尔宅邸,我们在悠然自得中与历史展开了一次对话,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享誉世界的丘吉尔宅邸,正式名称为布伦海姆宫,是英国最壮观的私人住所之一,也是唯一一座非王室或宗教建筑却被称为“宫殿”的巴洛克式建筑。它不仅是马尔伯勒公爵家族的传承居所,更是英国著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诞生地及晚年住所,因此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丘吉尔宅邸”。

可以说,二战时期名噪一时的战时首相丘吉尔,使得始建于三百多年前的布伦海姆宫经久不衰,至今仍热度不减,游客络绎不绝。
踏入占地超过12000亩的丘吉尔宅邸,映入眼帘的是广阔的草地、碧绿的湖面和茂密的树林,风景如画,环境宜人。满眼的绿色令人神清气爽。我和团友们不禁在草地上嬉戏奔跑,享受着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
庄园的核心景观是布伦海姆宫殿建筑。这座建于1705年的宫殿,占地约2.8万平方米,是安妮女王为表彰第一代马尔伯勒公爵约翰·丘吉尔在布伦海姆战役中的赫赫战功而赐建。经过十七年的精心打造,终于在1722年完美呈现其华美风貌。它融合了法国巴洛克式塔楼、希腊科斯林式柱廊和意大利花园的元素,以其雄伟壮观的主体建筑,不仅展现了英格兰巴洛克建筑的巅峰艺术,也是十八世纪王宫建筑的典范之作。1987年,布伦海姆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们跟随导游穿过厚重的橡木大门进入宫殿,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宫殿内的装饰艺术堪称一部立体的家族史与艺术史。其中收藏的大量油画、挂毯、瓷器及各类饰品,尽显奢华之余,更承载着马尔伯勒公爵家族的荣耀与历史。特别是高达二十米的宏伟大厅令人叹为观止,抬头仰望,詹姆斯·桑希尔绘制的天花壁画犹如天幕般展开。布伦海姆战役的壮观场景在穹顶之上重现,胜利女神仿佛乘风而来,将桂冠授予英雄。
沿着长廊漫步,墙壁上悬挂的波斯挂毯让我驻足观赏。这些需要整面墙才能展示的杰作,以精湛的织工记录着公爵的一次次战役。指尖轻触过织线,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其中一幅描绘布伦海姆战役的挂毯尤为精美,战士们冲锋的姿态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感叹织匠的巧手竟将战争场面化作永恒的艺术。
在范布勒图书馆,长达五十五米的书架两侧,排列着数以万计的典籍。阳光透过高窗,在深色地板上切割出明亮的光带。我想象着年幼的温斯顿·丘吉尔曾在这里畅游书海,那些泛黄的书页是否孕育了他后来的雄才大略?长廊尽头,一架巨大的管风琴静默伫立,似乎在等待着再次奏响历史的乐章。
宫殿内的中国瓷器室让我倍感亲切。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在异国的宫殿中静静陈列,瓷身上的缠枝莲纹依旧清晰如初。这些漂洋过海的东方珍宝,与欧洲的雕塑、法国的钟表摆放在一起,演绎着东西方艺术的对话。一件青花瓷瓶与镀金烛台的组合尤为巧妙,仿佛在诉说着18世纪欧洲贵族对东方艺术的痴迷。
走出宫殿,后花园的景致令人心旷神怡。"能人"布朗设计的英式风景园展现着自然与人工的完美融合。碧绿的草坪如绒毯般铺展,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湖泊。那座宏伟的石桥倒映在水中,与蓝天白云构成一幅和谐的画卷。我和团友沿着小径漫步,经过玫瑰园、水梯田和隐秘花园,每一处景致都经过精心设计,却又显得自然和谐。

游人在庄园内漫游,惊喜随时出现。在通往树林的小路石柱上,安放着一尊丘吉尔半身青铜塑像,铜像极具表现力,深刻捕捉了这位伟人晚年的神韵。雕塑家以写实而富有力量的刀法,塑造出他那标志性的坚毅面容。整个面部线条分明,肌肉的紧绷感清晰可辨,生动再现了他在二战风云中运筹帷幄、不屈不挠的"斗牛犬"精神。我们摆着各种pose与这位二战中的铁血首相合影留念。
在游览即将结束时,我们来到胜利纪念柱前。45米高的石柱耸入湛蓝色的天空,顶端的马尔伯勒公爵雕像仿佛仍在守护着这片土地。回首望去,整座宫殿在阳光下呈现出金灿灿的色调,美得令人窒息。
离开时,我最后回望这座历经三百年风雨的庄园。它不仅是建筑的杰作,更是一部立体的历史长卷。在这里,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感受到了时光的重量。忽然明白,这座庄园最动人的不是它的宏伟,而是那种历史与自然交融的独特氛围。在这里,每一块石头都藏着故事,每一片树叶都染着时光。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