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距离变成生意 景区或正走向破产边缘
作者:佚名|分类:旅游知识|浏览:92|发布时间:2025-07-17
近年来,国内不少旅游景区为了增加收入,在远离核心景点的地方设立入口,并要求游客购买额外的接驳交通服务才能进入主要游览区域。这种做法被戏称为“空间套利”,即通过设置物理距离来分割门票销售、交通费用和二次消费等不同类型的收益来源。然而,这实际上反映出景区对服务质量的忽视以及中国旅游业面临的深层次运营挑战。
随着游客购票后必须再支付额外的交通费才能进入真正的景点,这种做法导致了旅游体验的大打折扣。云南某5A级景区将入口设置在距离核心景点20公里外的地方,使得游客平均游览时间减少了两个小时,并且二次消费量下降了40%。这表明人为制造的空间障碍并未带来预期中的经济效益,反而大大降低了游客的停留意愿。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种做法暴露了管理者对旅游资源价值的误解。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主要来自于其本身的价值而非到达路径,而一些景区却通过垄断进入通道来获利,实际上是将公共资源私有化的行为。例如,黄山、九寨沟等著名景点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优化内部路线以提升游客体验;相比之下,那些依赖“大门外迁”策略的景区则在消耗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独特性。

管理层的利益驱动往往导致短视决策。某北方知名森林公园财务报表显示其高管年薪远超平均水平,而公园本身却面临巨额亏损的局面。这表明,一些管理者更关注短期利润而非长期发展,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和利益输送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回归服务的本质。比如杭州西湖在2002年拆除围墙并免费开放给公众使用后,虽然表面上损失了门票收入,但整个城市的旅游综合收入却增加了15倍。这说明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供优质的游客体验而非空间垄断。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以服务质量为导向的评估体系、鼓励通过文创产品和深度体验项目创造可持续收益以及引入独立监管机构对重大项目进行“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评价等。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当前困局,推动中国旅游业健康发展。
“距离不应是生意的尺度”。当旅游景点致力于提供卓越的游客体验时,它将赢得市场的青睐和口碑传播;反之,则可能面临经营困境甚至破产的风险。各位朋友,你们在参观这些景区时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责任编辑:佚名)